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資訊組織-李鶴立

   李鶴立老師的研究背景橫跨資訊組織、館藏發展兩個領域。也因此,她不僅會意識到館藏的完整性,也會留意到concep of collection ,留意到在知識服務的整個脈絡中,圖書館的館藏到底該扮演什麼樣的存在。

   圖資界一直有兩派之爭,一派是以system為中心,另一派則是以user為中心。到了現在,虛擬資訊資源跟實體資訊的參雜,進一步影響到了使用者對資訊組織的認識。

    老師很看重一點,圖書館目前的館藏發展並不算是館藏發展,常常僅是館藏管理。圖書館管理者都以表面化看待物件的方式,以管理學界的角度來看待圖書館的管理,然而,管理物件跟管理資訊以及管理書,方法是不一樣的。資訊資源有許多inter-structure 的脈絡需要處理。圖書所管轄的資訊結構更是比一般資訊脈絡廣上很多。但是現有的分類法只分類固定圖書館內部的館藏,卻無法延伸到館外。既然如此,讀者是如何與看待資訊資源背後的strucute並且與之互動的呢?這是李鶴立老師好奇的地方。

她以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經訪談後發現,學生需要的館藏範圍並非越多越好。到底大學生在找尋資料時,需要什麼要的幫助?老師經過研究,得出的幾個結果是,書目上的幫助、對操作方式指引、能夠接觸到舊材料,這是很意外的,以往都會認為材料越新越好、還有清晰簡單的組織方式。學者喜歡範圍廣的館藏,但是學生喜歡館藏範圍限制只有一定,才不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不然容易被複雜的資訊結構打倒。但是資訊組織結構要更鬆散靈活,館藏有一定範圍,但可以不斷延伸連結。老師得出的研究結果是,現在大學生需要更清晰可用的資訊組織方式,現在的資訊組織方式是不切實際的。李鶴立老師並且提到FRBR 是目前熱門的研究議題,以及最新出的編目條例RDA,認為將來編目規則的趨勢是越研究,該做出越簡明的設計。

老師並且介紹了正在進行的最新的,中國傳統分類法的研究,就是用FRBR原理對七略進行分析。分析中國傳統分類法中的物件依據、以及這個分類的目的。

研究結果,老師認為七略不僅作為圖書分類法,更是知識分類法。七略的分類法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將圖書區分為儒家與非儒家的二分法。由於使用者只有皇帝與郎官,七略的分類法informaiton  convience並非主要的考量。七略分類法設計的目的在指引他人讀書,特別是作經典導讀,是一種information control

我們的分類法一直受到西方圖書分類法的影響,西方圖書分類法是為了方便管理與排列圖書,但中國以知識分類法安排圖書,順序則會不斷的變動。老師認為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中國分類法與西方分類法最大的不同點。這給了我們啟示,即使是舊事物,用更新的方法再去重作一遍,還是會有新的發現。

 在最後,向老師提出了大館小館資源不平衡,讀者橫向大館集中的疑問。老師的的解答是,未來的編目趨勢是在有限制並且便利讀者檢索的館藏內,再向館外的館藏作進一步延伸。現在的編目分類法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雅琳]]W12_ Unobtrusive Method

[認知面]
1.何謂非反應式研究:
  (1)非反應式的測量與觀察:
    指研究者進行非反應式的觀察,非干擾研究者的研究
    藉由看物理證據、簡易觀察、檔案紀錄得出研究結果。
  (2)內容分析: 
    是蒐集資料、分析文本內容(count)的技術。
    內容分析法是針對文章或媒體的特殊屬性、作系統化和
客觀化的分析,以探尋文件內容背後的意義與脈絡。
    內容分析是非干擾式的。
 
 2.內容分析:
  (1)適合進行內容分析的主題是:  
   1.涉及大量文本的問題
   2.與要研究的對象距離過於遙遠
   3.揭露文本中以一般觀察很難看到的訊息 
   
  (2)內容分析法的編碼要項:
    編碼規則、編碼表、編碼員-->牽涉到編碼的信度
  (3)內容分析法的編碼關鍵知識:
    顯性及隱性內容、概念化及編碼類目、計算及保管
    紀錄、質化資料分析
  (4)內容分析的編碼:
    -顯性編碼Manifest coding
     針對文本中可見的、表面的內容加以編碼
效度低、信度高(規則明顯)
    -隱性編碼:
     也稱之為語意學分析,研究者自訂一套編碼規則來指導
對文本的解釋
信度低、效度高(能區別不同脈絡中的意思)
 
  (5)內容分析法的限制:
     內容分機可以描述文本中有什麼,卻無法分析創造
文本的人的意圖。
3.次級資料:
  (1)是既存的,曾被蒐集過得資料。當初這些資料被蒐集
   的目的在於描述一般現象,或在研究過程中用以探討
   某研究問題。
   -次級資料分析:研究者從既存的資料中搜尋與研究問
    變項相關的資料,然後用新的方式做出解答。
  (2)適用次級資料的研究主題:
    資料蒐集的時間需很長、長時間的研究、跨國性的研究
  (3)次級資料的研究限制:
    需求與統計資料的差異--變相屬性類別不同、分析單位不同
效度--數據不正確、不完全、有不確定因素、無法控制蒐集資料方式、定義
信度--時代改變、表面信度、各國統計標準不同、相對等的信度
遺失的資料   *這些都考驗到研究者的判斷問題
4.非反應式資料的推論
  - 很難建立時間順序
  - 很難提出解釋
  - 無法取得直接證據
  -非介入觀察法的爭議
  
[行動面]   
三個禮拜後將有量化研究面的group investigation。
小組每人閱讀一篇實驗法、調查法、非介入研究法等
研究文獻,每組將各位同學探討的文獻進行比較
將作30張投影片。一人五張,總體比較10張。

[感受面]   
又是更改課程進度又是宣佈期末報告格式,期末的緊張
感席捲而來。希望三個禮拜後能夠帶著笑臉跟輕盈的包
包離開教室。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雅琳]W10_到淡水

沒吃到阿給跟麻辣鍋,不過有串絕世好吃的烤臭豆腐也
不錯啦,害我重新愛上臭豆腐了。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阮老師也是個很不安分的人。已經拿到園藝系博士了,卻毅然跨足
圖資領域,當了圖資系的教授。阮老師跨進這個學門的動機,是因為
察覺了各學門在知識組織方面的需求與不足,也被圖資學門的長處給
吸引。她這些看法真讓我這門外漢心有慼慼焉。當然她也很敏銳、或許
是尖銳的點出現在圖書館學界本身的盲點跟錯誤的走向,其實這部份我
也有些許贊同。

   阮老師首先講解了從資訊組織,到知識組織,最後是知識服務的幾個大
概念。所謂資訊組織,就是提供供人辨識、描述的物件。有三個層次:

KOP--KOS--資料庫--網站--典藏
分類--組織--管理
資訊--知識

    但阮老師認為,現在圖書館內做的資訊組織,其實就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
內部的資訊組織,只用的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的辨識物件、自己的語言。
如果真要做好某個領域的知識組織,必須有系統的理解那個學門的認知、語
言、還有思想脈絡。以切合該個領域的思考體系的方式去"描述",才能做出
符合該領域知識需求的組織。例如阮老師過去在農資中心引進資料庫,農資
中心還需要自行將資料庫的主題索引編製過,就是為了切合所服務的對象的
知識需求。要掌握的不是標準化的格式,而是"描述",這點我很認同。

      老師演講中引用了Birger Hjorland (2008)的觀點。Birger Hjorland 
認為圖書館太重視新科技與標準的運用,卻鮮少著墨在基本的知識需求。
阮老師也大膽指出許多數位典藏作到最後,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學者最後都
漸漸的退場了。箇中緣故,值得我們深思。

   丟出了大哉問,同時老師也是很積極在鼓勵同學們。她認為負責周整資訊
的人就像一串項鍊的串珠,雖然似乎本領最少最不專業,但在"成事"中扮演
重要角色。沒有這個周整串連資源的人,這個組織就不會成為一個整體、發
揮作用。每個團隊都需要"一條線",她一方面說人要謙虛,不要以為自己是獨
一無二不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是在勉勵,說我們圖資界不用妄自菲薄。

   在最後,老師秀了一下她為農委會作的蝴蝶蘭跟農產品的數位典藏。老師說
她並不會寫程式,都是企劃好然後交給程式設計師寫程式。她又點出了在做一個
數位典藏,設計者該問自己"這個資料庫與別的資料庫比起來有什麼特殊?
我蒐集資料的方法與其他人蒐集資料的方法有什麼不一樣。" 這就是圖書
資訊學門該發揮的領域。要把資訊變知識,需要有興趣、有經驗,最後就把
這一切作結合,就會是一個完整的知識加值的流程。

    阮老師為我們點出了許多該思考的地方。我很贊同她認為的,圖資領域不
該只注意到資訊科技的應用,或是停留在圖書資訊圈內去作資訊組織。而該
用其他學門的思想脈絡去作資訊加值、知識服務。老師為農委會做出成果也
很讓人驚嘆。但這個看法有個缺陷,我覺得這種理想只有少數有特殊經歷跟專
長的人才才有能力執行,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可說是緩不濟急。但老師
為圖書資訊領域點出的盲點,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另外,一之軒的麻糬真的很好吃啊>w< 其實師大內部也有賣w

[雅琳]W10_調查研究

[認知面]

上課的開頭,老師即強調問卷調查
是作研究很基本的工具。知道怎麼
適當使用工具,才可以讓把任務妥善
進行。

1.問卷調查研究的三個基本概念是:
   (1)測量
   (2)把研究單位轉化為變項
   (3)如何用問卷向人提問

2.調查研究有其優缺點:
  調查研究最大的優點是,使大樣本的調查具
  有可行性。而且標準化的問卷因為經過設計
  ,使概念一致,在資料分析上比實驗設計有
  彈性。缺點即是標準化。
  問卷鮮少能反映出社會的情境脈絡。因此調
  查研究效度上較弱、信度上較強。 
     *效度即能回答研究問題的效力信度即同
 一個研究流程,即使給不同的人操作也
 可得出相同的結果。  
  -當受訪者予的答案,作為研究中的變項
  ,並可測量時,使用調查研究最有利。

3.調查研究進行的步驟是:
  形成假設理論-->進行步驟設計-->決定取樣方
  法-->實際進行-->整理分析資料-->撰寫
  
  *老師公佈的作問卷秘方:
  (1)理論架構要很強,要知道去問什麼問題
  (2)操作定義要"極"清楚,也就是要讓對方知道每個選項
     是什麼意思。
 
4.設計問卷大綱的步驟是:
    形成命題  --->  決定調查類型、調查問題--->決定答案的類別
從理論、觀察                                 數字
得來                                         非數字 
  設計問卷時,要考量哪一種答案對問卷者最容易作分析。
  編排題項時,需要按邏輯思考。
  
5.問卷的類型可以分為:
  (1)結構型問卷:封閉行、開放型、綜合型
  (2)無結構型問卷:多用於質化研究的深入訪談
   嘉典有提問,無結構型問卷與質化研究有何不同。
   無結構型問卷是以受訪者為主,情境固定。質化
   研究則是研究者觀點為主,跟隨受訪者去發現未
   設想的面向。
   
6.問卷的編排是:
  從具體到抽象、從一般到專精,需依照邏輯。  
  問卷的結構應有開始、中間、結束。要有題項、日期
  時間,避免受訪者混淆。需有避免威脅性的問卷宣告。
  且要避開威脅性的題目。

7.問卷選項用詞的重要原則:
  語文淺顯易懂、用語力求簡單。字句定義清準明白、不
  能含混曖昧。一句話只能表現單一事物,避免同時陳述
  兩個以上的觀念和事件。避免反面選項、避免引導式問
  句、比免錯誤前提、雙重否定。
  問卷長度不要太長,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8.問卷調查的另外注意事項:
  (1) 可在一組選項裡加上「其他」,使受訪者回答
     不在選項內的答案。
  (2)無意見選項。
  (3)晚近效應,受訪者會傾向選擇最後一個答案。
  (4)同意/不同意、排序與評分。一切受訪者傾向
     同意,但這可能是被選項所限制的結果。
 
9.問卷實施的方法有:
   (1)電話訪問
   (2)面對面訪談
   (3)特殊情境   
   
在制定一份問卷時,當
(1)要採用的理論 (2)問卷的選項 (3)編碼方式 (4)變項要用什麼統
計分析方法都決定好時,這份問卷已經完成70%。   

[行動面]

這週的課後練習是編寫、或者說是改寫問卷。先檢視一份選項有問
題的問卷、跟小組討論、挑錯後,再重新設計這份問卷。

[感受面]

調查研究法是被使用的非常大量的研究工具,所以上課時很仔細的
去關注變項設定、選項排列等施行細節。 然後在課後練習時,躍躍
欲試的編寫了---生平第一份問卷。這時才發現一個大問題,我不會
美工排版?!
好在只需要有三組上傳問卷,所以我也不用把用word打的連勾選方框
都不會畫的醜醜問卷交出去。上傳的同學們的問卷版面跟選項都做的
好漂亮! 概念也比題目中的選項更延伸。所以我偷偷把每張都存了起
來。

[雅琳]W9_實驗研究

[認知面]

1.適合採用實驗研究的研究問題是,面對某些存疑但不
  確定的研究問題。可以讓研究者操控條件的研究問題,
  便適合作實驗研究。
  研究者進行實驗的三步驟:
  1.建立假設 
  2.規劃設計實驗(決定變項、賦予處遇)
  3.比較有賦於處遇的結果與沒有處遇的結果。
   
2.實驗研究組成的步驟:
  先有假設--> 引進處遇、或創造自變項發生的情況
  -->為依變項發展量數-->預試-->找到合適的受訪者
  與個案--> 隨機分派--> 將處遇引進實驗組-->
  蒐集依變項量數資料-->在群組間比較並判斷假設是
  否得到支持。
 
*研究者需要把處遇的效果孤立出來,去除所有替代的解釋。
3.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
  假設兩者沒有顯著相關,或假設成立。
4.實驗設計種類:
  (1)古典實驗設計:有隨機分派、預試及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 假設->測量依變項->隨機分派->處遇->再測量依變項
   對照組:      測量依變項->隨機分派------->再測量依變項
  
  (2)實驗前設計:沒有隨機分派,因果關係推論困難,在很難使用
    古典實驗設計的時候使用。
    單次個案研究設計,也稱為 單組唯後測設。
    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靜態群組比較
  (3)準實驗與特別設計:幫研究者在不適當的情境中測試因果關係。
  
5.效度:
  (1)內在效度
       -避免讓非設計者所提供的處遇影響結果
  -內在效度的邏輯是指控制實驗環境,並以實驗設計排除處遇
        之外的變項。
  
  (2)外在效度
        -把實驗發現推論到實驗外事件或環境的能力。
  
6.籌劃與前導測試:
   許多量化研究者都會使用前導測試。在實驗研究的籌劃階段,研究
   者要把可能的替代性解釋納入考量,或避開內在效度的威脅。事先
   測試在處遇情境中使用的儀器。前導測試後,研究者該訪問受試者
   找出需要改善的實驗層面。
   
7.指令: 
  研究者應仔細準備好劇本,仔細的用語言表達指令,使受試者聽到相  
  同的指令,才能確保效度。
  
8.結果:作比較
  注意內在效度所面臨的威脅,及處遇是否影響到依變項。
  
[行動面]
 這次課後練習是兩兩分組。並且小組把開頭兩篇示範論文摘要中
 的實驗架構畫出來。我們這組的架構是正確的,但把依變項寫成
 研究結果而非測量的依據。
 
 [感受面]
 有點不大習慣教育大樓寬敞的會議室,或者說不習慣連線很慢的網路吧。
 大家的實驗架構圖都好漂亮! 

[雅琳]W8_Qualitative Analysis


[認知面]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比較:
  化做出來的成果是具體的,比較沒有抽象的語彙。
  質化:解釋上要作深入描繪。質化分析的解釋的
  特質又有比較不抽象、詳細描述情境,並且說明
  複雜的過程。
  在質化研究中,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測量的就是
  觀察記錄,所以研究者需要分析、解釋原始資料。
  
  質化研究步驟:
1.蒐集資料:田野調查、深入訪談、筆記...等。
2.如何將資料編碼,並且分析:
  作質化的時候,都有"開放譯碼":
      
(1)開放編碼(open coding) 
  剛開始的編碼通常會做出比較具體的編碼。把概念抓出來編輯。組成先後順序
  或階層順序。開放編碼的面向,有許多可能的編碼。可以純粹從...(舉例)語
  言現象(sw)、經驗(ex)、婚姻前(pr)、婚姻後、的解釋 。

 *意義推論--意義推論,提供或解釋所觀察到的資料的意義
 研究者對於資料可以提供三種類型的解釋-- 
  1.因果的解釋
  2.研究者的解釋
  3.結構的詮釋   
    
(2)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將編碼重新整理組織,使結構化或順序化,
  以形成理論,這個階段稱又為紮根理論。
  用概念形成理論,這種得出理論的方法即為紮根理論。

(3)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已帶著驗證理論的觀點,回頭去檢視原始資料,使理
   論焦點更凝聚。
   
[行動面]
 這次的練習是練習對一份酒壩中對兩位男性對談觀察紀錄
 的筆記作開放性編碼。我覺得作編碼最難的是決定要不要
 對特定的物件標上特定的編碼。例如婚姻這個概念出現好
 幾次無疑會是主題之一,但是酒、死亡、領帶這些沒有明
 示的物件要不要呢?標得太粗略,或許會忽略到部份意義,
 標的太詳細又顯得很煩瑣。特別在抽象的語彙上更難取捨。
 我們這組還討論到要不要作複合性質的詞彙。最後Foster
 老師挑出的類別跟我們這組比較接近,有點開心。
 
 [感受面]
 對Foster老師的英國腔仍是適應困難。再來作質化研究對
 我來說應該不簡單...因為我很怕回頭看自己寫過的筆記、
 主觀感受、情緒紀錄等。可以率真面對過去的人真的是很
 厲害啊。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圖資概論W9_RFID與資訊隱私



        本週是請到中興大學的蘇小鳳老師。老師真是個萬
   能型的學者,量化質化一手抓,還連大學英文都可以
   教,真的是厲害。而且非常非常的開朗www 因為跟老
   師不熟不敢太放肆,這可是很久沒上課上到眼角偷偷含
   淚。老師如果當年不做研究而作館員流通櫃台前一定
   會大排長龍吧。(聊天聊到忘記)
   
        蘇老師這次來很大方的對我們先行公開她尚未發表  
   的兩項新研究。一個是調查國內對RFID與資訊隱私
   的看法。另一項則是調查國內圖書館界,讀者與圖
   書館對訴願的狀況。同時蘇老師雙管旗下量化問卷調
   查與質深入訪談一併運用的研究功力也讓人大開眼界。
  
       她能夠用量化調查先抓出宏觀,同時她也清楚問券調查
  的缺陷,知道同一向問題,用不同詢問方式卻能得到當
  事人不同的回答。看她一下開出表格看小數點分析狀況
,下張投影片就在暴料館員對問卷上的大觀念是一回事,
  在可以想像切身之痛的面對面訪談時,心裡想同意的的
  可能又  是另一回事。想到日本有句俗諺,總論同意,各
  論分歧,就是這個狀況吧。數據是一回事,可是如果可
  以追問到館員的真心話,做出的研究結果卻又是不同了。
  
         可見好的研究可以揭露很有用的事實。光用常識推測
  ,怎麼會知道讀者這麼信賴館方對讀者的隱私保護政策。
   還有同學們對RFID  的利用方式可以這樣的異想天開。
   也不會想到  會有同學對館員挾願報復w 如果不用非圖
   書館的身份作深入調查,只依靠正規的管道,也不會
   知道有這麼多意見沒有被說出來。
    
         服務人員太過天真,低估了對方對這項服務的期望
  ,的確往往是造成摩擦的主因。這很值得圖書館作為改進
    政策的依據。

       小蝶老師最後問了一個問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圖書館,
    服務品質應該到什麼程度?......是好問題也是好難解的問題。
    我首先想到的是,到底圖書館該不該跟商業組織競爭呢?
    也就是 圖書館該不該完全跟隨商業公司的產品定位與市場
    策略,還是該弄清社會在非營利組織方面的需求,在以這
    為基準,進而去弄清怎樣才是在這個定位上的好服務,開
    拓圖書館的藍海呢?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圖資概論 W9_ 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

 
   本週是請到政大圖檔所的陳志銘老師主講數位
教育,焦點不僅在數位圖書館上,還提到了些有
趣的應用。

  老師首先提到E-learning的觀念,就是運用
資訊科技,來提高學習成效。重點在資訊科技
可對使用者提供超越時空限制的feedback,而
且這種指引學習必須作到很細節。也指出了國
內數位教學設計很喜歡作華而不實的動畫,內容
卻只停留在記憶性初級內容,其實沒有發揮數位
學習的優點。


   老師接下來以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
先導計畫http://tlh.lias.nccu.edu.tw:8080/dspace/
這個他手上的案例,來示範數位圖書館,還有與
數位圖書館非常相關的數位典藏這兩個研究領
域。並且說到,台灣地區對數位圖書館所作的討論
很多,但很少動手作,缺乏對實務執行模式的研究。
   
     過去對數位圖書館的認知僅只於數位典藏,但
陳老師認為數位圖書館應該發揮如同網站一般的功
能,開放供人自由查檢。數位圖書館是個很好的數
位學習素材,不僅可供information learning,也
可作support information learning。但現在做的
數位圖書館卻缺少好的界面讓讀者使用。數位圖書
館擁有豐富的素材供讀者學習。可是唯有透過良好
的資訊組織才可發揮效用。組織資訊的方式,是供
給學習的鷹架。
    
   這裡他提到了,學習要"知、行、思"合一才可以
達到學習的作用。資訊科技就是可以即時對學生
feedback,來引導學生作更仔細的學習每個步驟。
所以他在百年數位圖書館史的介面多新增了幾個功
能。例如供讀者在條目旁作筆記跟增加註解功能,
還有供教師拖曳並組織教材的介面。讓使用者可以
自由擷取資訊,以及在上面作補充還有相互辯證。
如"胡兆述"在頁面上僅是個描述簡單又單調的條目,
教師或其他讀者在百年數位圖書館的頁面中加註補充。

   能供讀者進來參與留下足跡。數位圖書館的資訊才
能是流動的而非不僅是展示品,如此才可以達到了
Web2.0的精神。我認為在旁邊加一個瀏覽視窗供拖曳
條目的這個介面設計很有創意,很適合作為圖書館的
"書車"或是拍賣的"購物車"功能,可以不用來回切換畫
面,目錄的使用性可以提高。

   老師的另一個創意是把醫學教學用的PBL套進數位
圖書館中,將數書館作為練習的素材,導引學生學習
去組織材料。另個角度就來說是利用數位化資訊的特
性幫數位圖書館的典藏增加附加價值吧。但小蝶老師
也提出質疑,這樣的模式只能幫助任務導向的訓練,
卻無法幫助學生練習思考。
   

   最後陳老師介紹了在班上引起廣大迴響的"情境感知"
學習模式,學生邊拿PDA邊在實境中跟隨程式指引,
能夠把隨情境觸發浮現出的教材跟現地身處的實境結
合,就這樣即時理解教材含意,並且有效率的把教材
記憶下來。這種生活化的學習模式可以應用到學習英
文單字、參觀自然生態、或是圖書館的讀者導覽等。
這些輔助學習教材的便利性讓在場同學都不禁感慨了
起來,例如對教育很有切身感觸的大狼,連我都覺得
或許該晚生幾年(笑)。
     
     老師一直強調數位圖書館不僅作為典藏,也應該是
可以提供老師指導學生練習的豐富素材。只是國內可
以供作研究教育學習成效的素材非常欠缺,因為學者
常常只想保護自己線有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後話了。


   陳老師為了能更有效利用數位教材,開發出的各種有
創意的應用模組,讓人感到讚嘆。但同時我總覺得,目
前常見的數位科技所能做出的的研究,多半在輔助中小
學階段的教學。而且實驗對象大半是台北市區已經習慣
操作科技產品的學童,總感到應用範圍的廣度有待商榷。
而百年圖書計畫是供大學生練習蒐集組織資料,
其實就指導初進高等學府的新鮮人來說立意很好。但就
如小蝶老師說的,這個模式是只是在訓練實做,卻無法
幫助引導探索性思考。
 
 
   這也反映出台灣的數位教學研究其實多半停留在認
識跟記憶的基礎能力,卻缺乏對更複雜的思辨訓練作
研究。而且或許陳老師的背景出自資工領域,傾向將
數位圖書館作引導學生練習的素材,其中程式撰寫介
面設計這塊正是他的專長。但他對數位圖書如何組織
藏品,以供更專業性的後援這方面,較少提出見解。
陳老師是位有創意有熱忱的學者,他所研究的教學模
組如果得以繼續研究跟推廣,將可以幫助到不少學子
吧,這些是我個人看法。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圖書資訊學研究_W8 書目計量學

    本週的主講人是以著作出「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這
本書,大名鼎鼎的蔡明月老師來主講 資訊計學這個主題。

     ”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這本書很早就拜讀過了,可以
說是國內圖資界最
難得且廣為使用的資訊計量學的中文教
科書。或許裡面的算式看不懂也不
大會算,可是書中對這
些公式發展過程的來籠去脈,深入淺出的交待了一番。即
使不帶著學習技術目的,也可以理解資訊計學因應資訊環
境的改變及需求,
發展演變的過程。
          


          見到蔡老師,該說是意料之中呢?還是意料之外呢?
老師的確是位個性跟文筆跟所從事的研究性質都很搭配
的人,理智又爽朗。
卻又有一點點不搭配,因為總覺得以
數字作為研究工具的人總該跟會計師一樣帶有一點神經質
的氣質。
蔡老師跟以往直接打開筆電的講者們都不一樣,
沒有打開筆電而是直接攤開紙本講義逐字逐句講解了起來
,講著講著不自覺心有所得。這種講課方式讓我有點懷念w

  
      書目計量學的目的就是為正確評鑑出學術各界的產能,
講著講著,蔡老師提到了了國內學術評鑑的問題(黑幕?)
就是國內學術評鑑制度以SSC與SSCI跟EI這三大引文資
料庫作為國內評鑑學術生產力的基準。由於牽扯到了國內
學術資源的分配,可又其實國內將SSCI這些索引資料庫作
為學術評鑑的重要參考,但資料庫的收錄標準不一樣,收
錄的學科性質也不一樣,卻被拿來作為評鑑所有學科產能
的共同基準,對邊緣的學科顯得相當不公平。
 
     這是正是量化研究使用不佳,所導致的後果的活生生
的例子。以量化資料作評鑑卻不作細緻,結果很可怕。結
果就是導致學術研究上的歪風。為了帳面上數字好看,主
流研究領域要不去搶攻邊緣的期刊,要不故意把研究成果
拆成好幾小塊去投稿。數字增加了,可是實際上的研究水
平的累積呢?我自己是認為,這種搶快的研究模式對特定
的研究領域相當不公平。例如歷史研究或人文研究,都需
要耗費數個月甚至十數年掌握已經積累的材料。而且只看
篇數不看份量,又有誰想吃虧去投入大規模、有深度的研
究企劃,這個企劃失敗了又怎麼辦。

  老師偷偷說了,台灣的學術評鑑中心,只看表象的數據
而不看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危險。可是又有個現實的問題,
任用專家進行質化評鑑太過耗時費力根本不可能,這真是很
難為的兩難問題。

    講到後面小蝶老師突然喊出了師大、政大、台科大三
校合併的口號,兩個老師熱血也讓我覺得很嗨。作為一
個碩士生了,台灣的學術環境跟自己是很息息相關的,
所以也很有實感。只是商學院大魔王跟法學院門神很難
打倒w   

     蔡老師也不經意閒扯出一些化,輕描淡寫帶過我卻
覺得很受用。像是念到碩班,會發現有的議題其實是越
講越模糊、越講越不清楚。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很重要。
還有作書目研究,其實作研究本身也是,必要的3個要素
是要掌握住:最重要的期刊、最重要的學會、還有最重
要的作者。像是ARIST就很重要,2000年以掌握住這
個就差不多了。其實所有學術到頭,還是都要回歸文獻
嗎?

    最後想法是,量化研究是必須很謹慎的去經營的研究
方法,而且做出來的成果可以顯示出對現狀的宏觀視野
,非常具有說服力。過去常聽聞權威機構對數字的操作,
讓我有種量化研究其實是"幫凶"的偏見。經過這堂課給蔡
老師熱血感染…不,是給開括視野,現在開始對量化研究
產生一種嚮往。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雅琳]W6_Theory and Research II

[認知面]

1.今天延續上週的命題與假說練習。檢討了一些同學的命
  題範例後,
  老師為我們歸納出幾個作命題與假說的要點:  
  (1)scope of the concept
  (2)number of concepts
  (3)corespondance between 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is
  (4)the hypothesis the testable version of proposition
  (5)includeing an expression of the likelihood/probabi
     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2. 詮釋理論的方式有:
  (1)因果解釋
  (2)結構性解釋
  (3)詮釋性解釋

3.理論層次:
  (1)微觀層次
  (2)中距理論
  (3)鉅觀理論
    Foster教授並很好心的提醒我們這些研究者作研究,最好從中
距理論入手比較容易被學術社群接納。因為學術社群不會接受
一個初出茅廬研究者做的實證觀察。
  
[行動面]
  
  命題與假說練習。
  Proposition1 :
  Specific cultural features influence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Hypothesis1:
  People form their subjective views and establish an 
  inter subjective world,  which becomes a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in everyday life.
  Proposition2 :
  The tradition  will make scense for  each ones lives in 
  the tribe.
  Hypothesis2:
  The people  learn  their tradition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 They only can learn  important knowledge  to
  live by depending on their ancestor’s wisdom .

[感受面]
這一週課堂開始時出了點小狀況,作業忘記帶,小eeepc又在那裡運
作不順,對自己生了足足半小時的氣。生氣是沒用的。
以前只知道作研究就是提出一個假設然後設計實驗。經過這堂課才知道
原來一個好的論題還有命題與假說之分,命題跟假說又有範圍大小、定
義詳盡與否的分別。其實很多概念還是搞不清楚,希望早點開悟以理解
什麼是好命題,什麼是壞命題。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雅琳]W5_Research and theory I


[認知面]

(1)social theory 
社會理論是指一組內在連結在一起的觀念,這些觀念組織並且
濃縮有關這個世界的知識。並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作。

(2)social theory is not social thought.

(3)理論可包括四部份:
   assumptions:
     假設是理論的立足點。研究者瞭解假設的的方法之一是去
辨識假設所立基的理論。
   concepts:
     概念是構築理論的基石。各個部份的概念需要被清楚定義。
     理論中的許多概念集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概念叢
(concept clusters)概念叢是一組享有共同假設的觀點。
   relationships: 
     社會理論除了作成假設、提供概念,也定義概念間的關係。
     如他們有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 關係是弱或強、有方向
或沒方向、同時或是有先後次序??
   proposition & hypothesis 
     命題是對概念的關聯做出描述。假說是對命題做出解釋,這
解釋待實證且可被測量。
   
[行動面]   
這次大家分為兩人一組,用上週教授的標準來評析葉老師的文章。
  
[感受面]
這次課堂上必須用英文去吸收很多抽象的知識,所以聽解的很吃力。
回家又自行翻閱課本思索了很久,很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上課經驗。
Foster老師分解ISP mode作為範例給大家學習如何去建構一個理論。
真的是很聰明的教學方法。
 

[雅琳]W4_Reviewing the scholarly ilterature

[認知面]

1.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分別:
  量化:循一有系統的路徑,先選擇主題,然後聚焦問題,
  再 執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的步驟。
  質化:先受社會情境的觸發,內先預設假設然後設計研
  究方式、採取研究,逐步分析去資料。但兩種研究都是
  以理論為中心進行。

2.為什麼要進行文獻回顧:
  因為相關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而人類的
  知識是可以累積的,可以前人所寫的文獻來學習。
  學術成就是透過學術社群集體的努力才能累積。而每
  個個別研究都是創造知識過程的一小部份。而且個別
  研究者皆可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

3.進行文獻回顧有四個目的:
  (1)確認已經熟悉知識本體並且告訴他人這項研究的可信
    度。
 (2)展現過去的研究成果,並現在所作研究與已有成果的
    研究之間的關係。
 (3)總結並組織已有的研究成果。釐清待澄清的問題與研
    究方向。
 (4)向其他研究者學習並激發新想法。

4.如何設計有系統的文獻回顧: 
 (1)聚焦主題
 (2) 設計檢索方式
 (3)找出文獻所在地
    -一手資料(學術期刊、博士論文、政府公報)
    -二手資料(摘要、索引、政府文獻索引、參考書目)

5.迅速篩選文獻的步驟:
  (1)先透過標題與摘要去確認最初的關聯性。
  (2)假如相關,就快速的瀏覽導言與結論,來判斷它是否
       值得保留,也就是是否值得投注時間與精力去閱讀。
  (3)之後將會發現,有些文獻是與自己將研究主題高度相
      關的 核心文獻,另一些是相關度較低的外圍文獻。
       -->將文獻區分為高度相關、相關、與不相關。

6.研究報告基本架構:
 (1)Title
 (2)Abstract
 (3)Introdution
 (4)Literature review
 (5)Method
 (6)Finding
 (7)Discussion
 (8)Conclusion/Summery
  
  [感受面]

   Dr.Foster這次教授讓我收穫很大--如果能聽懂講解的細節   
   就更好了。新生訓練時,銘心老師便有提到廣泛的瀏覽文
   獻、評論文獻的重要性,Dr.Foster現在更講解了如何判別
   一 份研究文獻的強處與弱項的準則。瞭解這些準則,除了
   將更懂得怎麼去拆解分析一項社會研究的品質、評估此研
   究結果的正確度,以及與文獻的研究成果值不值拿來參考
   引用。並且這些準則為自己將來如何作研究設立了標竿
  ,讓自己不會做出不夠嚴謹研究。

 [感受面]

  在本週,Dr.Foster終於大駕光臨。
  對於Dr.Foster的到來,心中一直是亦喜亦憂。
  期待的是終於能第一線接觸外國學者,能接受世界性的教育,
  對於自己這種程度的學生來說真是賺到了。憂的是自己的能力
  --不論是思考探討議題的研究能力,抑或聽與表達能力--語文
  能力是最大的理由--恐怕是遠遠不夠。
  Dr.Foster進行了一場脈絡清晰的優秀講演,的確讓自己這個
  土學生見識到了世界性的圖資學風。只可惜優雅的英國腔讓本
  來聽力就不及格的我更陷入鴨子聽雷的境地,更恍論作一個機伶
  的學生回應教授,真是慚愧慚愧。幸好可以靠黑板旁邊的字幕,
  跟發下來的紙本PPT補不足。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雅琳]W3_Basic research concepts

  [認知面]

(1)科學的分類特性:
  延續上週的分類法,討論宜璇提出有創意的分類法:
分成我知道與我不知道的。老師認為這種分類法雖不
能用於學術研究,卻可以用來幫助學習。可以列成表
,然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是絕佳的學習策略。
但是用在學術研究, 卻不是適用的方法,因為科學要
求一個共通的,每個人操作都會有共同結果出來的。
這裡也點出了學術研究的重要特徵。

(2)assumption and hypothesis:
例如,易耿的問題:why大學部與研究生的工作出
路不一樣?
assumption:
假定--> 每個實驗會有共通的結果出來
hypothesis:
假設說-->例如, 研究所的會比大學生就業成就好。
"大學與研究所的就業情況"但仍不能作為研究問題,

*what is a good research question?
這些知識,只要從畢業生去向調查表就可以查
出來,無法繼續,不是好的研究題目。

(3)研究法認為人有兩種取得知識的方法:
======質化、量化--演繹、歸納的研究方法
x.inductive research
(歸納法):觀察而來,歸納觀察的現象。
x.deductive research 
(演繹法):根據理論定訂假設,然後去驗證。

(4)內部效與外部效度:
研究方法的四個基本概念:測量、樣本、信度、效度

1.測量:分為用工具測量,與用分類測量。
    (1)以工具測量:重要的是設立"研究工具",關係到內
  部效度。這是指我們設立的具,是否可以反映出所要測量的
  對象的特質。
    (2)以分類測量:是指編碼員之間的一致性,達到70%~80%
  才可以有效度

2.樣本--取樣:有外部效度的問題,取樣不足會造成過度推論。
       ex.用中部四縣市的學生衡量台灣區學生的
          學習成效--->因為樣本不具代表性 ,
          不合外部效度(樣本)

偽科學的特質: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eudoscience   

  [行動面]
  課堂的最後,老師突然丟了一科震撼彈。幫我們每人分組然後要
  在半小時後,小組  負責對全班溫習過去交過的章節,並且要付
  上投影片。這...還好我跟柏堯詩絨同組,他們對製作ppt很擅長。
  但我是個口頭報告前不打個草稿念上三遍,就會講得亂七八糟的
  人啊。但是自覺對小組沒貢獻,就答應了下來。還好被排在最後面,
  只耽誤到大家一點點時間。

  [感受面]
  都成為研究生了,不應該像大學時代只會唸書寫報告,也要跟班上
  同學一樣,會操作簡報軟體,跟擁有流暢清晰的口才。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Information policy

 這堂課由香港大學的Peter Warning老師來講解Information Policy。其實全英文對我來說依然是非常吃力。老師用心舉了很多例子,但我的資訊主要還是從老師厚厚的一疊ppt講義中得來。

    課程分兩段,前半段是資訊政策的定義與脈絡。後半段講與圖資界相關的資訊政策、智慧財產權、隱私權、檢查權、資訊鴻溝等在圖資界熱門的話題。

   在前半段,我學到最印象深刻就是決定政策要前後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這讓我想到社會上一些足以作為借鏡的例子。以後如果有這種榮幸,得好好警惕自己才是。在圖書館的資訊政策方面,目的是要引導圖書館的運作,甚至督促圖書館進行良好的服務,維持社會公益。老師舉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圖書館的滯還金。這個被一些讀者誤以為圖書趕要剝削他們的政策,其實是維持他們權益的手段啊!再來就是談到與圖書館相關的檢查權、智慧財產權、資訊使用權等議題。即使圖書館界會自我懷疑,但從Peter老師的例子中,還是可以看到圖書館界在與資訊、知識有關的社會運作機制中,扮演不可缺的角色。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知識管理知會基礎架構之設計實務

 依穆老師介紹的背景是,奇異是一家全球性的跨國大企業,員工多達30萬人,分散在一百多個國家,非常的國際化。並且歷史又長久。他們想要更新公司的資訊管理系統。先後找了微軟、系統公司、以及google幫他們設計文件的搜尋存取系統,但是效果都非常差,沒有人使用。最後找上學界幫忙,幫他們設計合用的管理系統。

   老師這先提到知識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是由datainformation 一直累積提升到knowledge的層次。中間的差異就在相關性,以將資訊與使用者、與環境間結合在一起的,之間產生意義的context。在設計一個知識系統時,不止考慮到system,還有contextuser間的互動,才可以產生knowledge

  奇異作為一個員工數30萬以上的國家,每作一次系統更動都會耗費很大的成本,因此必須作審慎的考量。並且奇異的歷史悠久,資料堆積非常多,有各種文件格式有新有有舊,非常複雜。老師並且舉了波音公司的例子,由於該公司有非常多零件,記載文件多到可以超過一棟圖書館。在資料堆積很多分佈又廣泛的狀況下,資料儲存與產生很多問題。首先是不同部門間往往重覆研發造成資源浪費。其次是資料散佈各處儲存方式不同。要查找只得通過私人管道而沒有統一途徑。最後是奇異是個國際化的公司,資料查找會有語文方面的問題。

   在為奇異設計知識管理系統之前,首先為奇異釐清了員工主要的需求。在考量user system 以及information 的各個優缺點,決定重新為奇異設計一套metadata,這是最符成本又最能迅速解決奇異需求的方式。系統設計,將員工的迫切需求定位主要在迅速查找資訊,並且可以沿伸連結到相關的資訊擴大檢索範圍。所以從新設計metadata。在基礎之上設計新的搜尋系統,

再來讓員工可以作限定、排序等進一步搜尋的功能。在設計系統時,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員工的需求,特別是在設計metadatag上,要採用符合他們認知結構的core。知識管理系統除了用有序的數位方式管理文件外,還可以作為知識蒐集、交流平台。如奇異就利用積分制,鼓勵員工將知識貢獻出來。經過這個實驗這個系統,成功的幫奇異解決問題,讓員工更方便溝通文獻、利用知識。

   穆老師在最後說,知識更新很快,但只要學好principles,進一步利用就靠個人智慧。觀察這個以低廉成本成功幫奇異這種大企業解決問題的案例,其實設計系統的原理都是圖資界長久在談的理念:依據使用者需求設計系統、幫助讀者辨識、聚合相關知識、把資訊有序化並且可以精確回應檢索。不同的或許是幫奇異設計系統可以在一個有限的環境重新來過量身打造,在圖資界落實確有組織方式更新、館藏無止盡膨脹等等包袱。 

   在最後有同學擔心未來圖資界就業出路的問題,我個人是覺得不用擔心。圖資學是唯一關心人類整體知識結構的學問,如果未來世界仍重視教育以及知識經濟,只要學藝夠精,對這門學問的借重或許會更多。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雅琳]W2_科學與研究


 
[認知面]
  
1.上課一開始,老師要每個大家在黑板上寫下三個不懂的
詞彙,大家琳琅滿目密密馬麻麻的寫下了許多詞彙,大部分
是生澀的社會理論名詞。不過裡面有幾個亮眼的詞彙,就是
我很嚮往的哲學層次研究思考。因為大學時有先受幾位老師
薰陶,內心在分類詞彙時就把這個類別加了進去。
   最後這些詞彙被分作:
   研究的思想
   研究方法
   社會理論

2. 研究方法分為實徵研究(practical)也就是質化研究,實證
   (positivism)為量化研究。
3. 學好研究方法的,就是兼顧理論與實作,並且多多閱讀相關文獻。
   而且作學問的過程是螺旋狀,而不是線性的。
4. 所謂科學知識,就是科學研究的產物,科學知識的產生是遵循有一定的標準

 [感受面]

社會科學研究研究方法是我很嚮往的課。我是念史學的,以前的
老師說"史學是最嚴謹的社會科學"。是不是屬社會科學仍在爭論
中,但史學的特性就是有一分證據只準說一分話。研究方法就
是讀文獻,從文獻中找證據、找出關聯然後描述。很像社會科學
的質化研究,但是沒有社會科學在現實中這麼五花八門的挑戰。
社會科學對現在的我來說性質有些浮動難抓摸,感覺使用想像力
的重要性大於見為憑的證據。而且上課又是投影片又是電腦等數
位設備,真的是很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