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資訊組織-李鶴立

   李鶴立老師的研究背景橫跨資訊組織、館藏發展兩個領域。也因此,她不僅會意識到館藏的完整性,也會留意到concep of collection ,留意到在知識服務的整個脈絡中,圖書館的館藏到底該扮演什麼樣的存在。

   圖資界一直有兩派之爭,一派是以system為中心,另一派則是以user為中心。到了現在,虛擬資訊資源跟實體資訊的參雜,進一步影響到了使用者對資訊組織的認識。

    老師很看重一點,圖書館目前的館藏發展並不算是館藏發展,常常僅是館藏管理。圖書館管理者都以表面化看待物件的方式,以管理學界的角度來看待圖書館的管理,然而,管理物件跟管理資訊以及管理書,方法是不一樣的。資訊資源有許多inter-structure 的脈絡需要處理。圖書所管轄的資訊結構更是比一般資訊脈絡廣上很多。但是現有的分類法只分類固定圖書館內部的館藏,卻無法延伸到館外。既然如此,讀者是如何與看待資訊資源背後的strucute並且與之互動的呢?這是李鶴立老師好奇的地方。

她以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經訪談後發現,學生需要的館藏範圍並非越多越好。到底大學生在找尋資料時,需要什麼要的幫助?老師經過研究,得出的幾個結果是,書目上的幫助、對操作方式指引、能夠接觸到舊材料,這是很意外的,以往都會認為材料越新越好、還有清晰簡單的組織方式。學者喜歡範圍廣的館藏,但是學生喜歡館藏範圍限制只有一定,才不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不然容易被複雜的資訊結構打倒。但是資訊組織結構要更鬆散靈活,館藏有一定範圍,但可以不斷延伸連結。老師得出的研究結果是,現在大學生需要更清晰可用的資訊組織方式,現在的資訊組織方式是不切實際的。李鶴立老師並且提到FRBR 是目前熱門的研究議題,以及最新出的編目條例RDA,認為將來編目規則的趨勢是越研究,該做出越簡明的設計。

老師並且介紹了正在進行的最新的,中國傳統分類法的研究,就是用FRBR原理對七略進行分析。分析中國傳統分類法中的物件依據、以及這個分類的目的。

研究結果,老師認為七略不僅作為圖書分類法,更是知識分類法。七略的分類法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將圖書區分為儒家與非儒家的二分法。由於使用者只有皇帝與郎官,七略的分類法informaiton  convience並非主要的考量。七略分類法設計的目的在指引他人讀書,特別是作經典導讀,是一種information control

我們的分類法一直受到西方圖書分類法的影響,西方圖書分類法是為了方便管理與排列圖書,但中國以知識分類法安排圖書,順序則會不斷的變動。老師認為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中國分類法與西方分類法最大的不同點。這給了我們啟示,即使是舊事物,用更新的方法再去重作一遍,還是會有新的發現。

 在最後,向老師提出了大館小館資源不平衡,讀者橫向大館集中的疑問。老師的的解答是,未來的編目趨勢是在有限制並且便利讀者檢索的館藏內,再向館外的館藏作進一步延伸。現在的編目分類法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雅琳]]W12_ Unobtrusive Method

[認知面]
1.何謂非反應式研究:
  (1)非反應式的測量與觀察:
    指研究者進行非反應式的觀察,非干擾研究者的研究
    藉由看物理證據、簡易觀察、檔案紀錄得出研究結果。
  (2)內容分析: 
    是蒐集資料、分析文本內容(count)的技術。
    內容分析法是針對文章或媒體的特殊屬性、作系統化和
客觀化的分析,以探尋文件內容背後的意義與脈絡。
    內容分析是非干擾式的。
 
 2.內容分析:
  (1)適合進行內容分析的主題是:  
   1.涉及大量文本的問題
   2.與要研究的對象距離過於遙遠
   3.揭露文本中以一般觀察很難看到的訊息 
   
  (2)內容分析法的編碼要項:
    編碼規則、編碼表、編碼員-->牽涉到編碼的信度
  (3)內容分析法的編碼關鍵知識:
    顯性及隱性內容、概念化及編碼類目、計算及保管
    紀錄、質化資料分析
  (4)內容分析的編碼:
    -顯性編碼Manifest coding
     針對文本中可見的、表面的內容加以編碼
效度低、信度高(規則明顯)
    -隱性編碼:
     也稱之為語意學分析,研究者自訂一套編碼規則來指導
對文本的解釋
信度低、效度高(能區別不同脈絡中的意思)
 
  (5)內容分析法的限制:
     內容分機可以描述文本中有什麼,卻無法分析創造
文本的人的意圖。
3.次級資料:
  (1)是既存的,曾被蒐集過得資料。當初這些資料被蒐集
   的目的在於描述一般現象,或在研究過程中用以探討
   某研究問題。
   -次級資料分析:研究者從既存的資料中搜尋與研究問
    變項相關的資料,然後用新的方式做出解答。
  (2)適用次級資料的研究主題:
    資料蒐集的時間需很長、長時間的研究、跨國性的研究
  (3)次級資料的研究限制:
    需求與統計資料的差異--變相屬性類別不同、分析單位不同
效度--數據不正確、不完全、有不確定因素、無法控制蒐集資料方式、定義
信度--時代改變、表面信度、各國統計標準不同、相對等的信度
遺失的資料   *這些都考驗到研究者的判斷問題
4.非反應式資料的推論
  - 很難建立時間順序
  - 很難提出解釋
  - 無法取得直接證據
  -非介入觀察法的爭議
  
[行動面]   
三個禮拜後將有量化研究面的group investigation。
小組每人閱讀一篇實驗法、調查法、非介入研究法等
研究文獻,每組將各位同學探討的文獻進行比較
將作30張投影片。一人五張,總體比較10張。

[感受面]   
又是更改課程進度又是宣佈期末報告格式,期末的緊張
感席捲而來。希望三個禮拜後能夠帶著笑臉跟輕盈的包
包離開教室。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雅琳]W10_到淡水

沒吃到阿給跟麻辣鍋,不過有串絕世好吃的烤臭豆腐也
不錯啦,害我重新愛上臭豆腐了。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阮老師也是個很不安分的人。已經拿到園藝系博士了,卻毅然跨足
圖資領域,當了圖資系的教授。阮老師跨進這個學門的動機,是因為
察覺了各學門在知識組織方面的需求與不足,也被圖資學門的長處給
吸引。她這些看法真讓我這門外漢心有慼慼焉。當然她也很敏銳、或許
是尖銳的點出現在圖書館學界本身的盲點跟錯誤的走向,其實這部份我
也有些許贊同。

   阮老師首先講解了從資訊組織,到知識組織,最後是知識服務的幾個大
概念。所謂資訊組織,就是提供供人辨識、描述的物件。有三個層次:

KOP--KOS--資料庫--網站--典藏
分類--組織--管理
資訊--知識

    但阮老師認為,現在圖書館內做的資訊組織,其實就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
內部的資訊組織,只用的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的辨識物件、自己的語言。
如果真要做好某個領域的知識組織,必須有系統的理解那個學門的認知、語
言、還有思想脈絡。以切合該個領域的思考體系的方式去"描述",才能做出
符合該領域知識需求的組織。例如阮老師過去在農資中心引進資料庫,農資
中心還需要自行將資料庫的主題索引編製過,就是為了切合所服務的對象的
知識需求。要掌握的不是標準化的格式,而是"描述",這點我很認同。

      老師演講中引用了Birger Hjorland (2008)的觀點。Birger Hjorland 
認為圖書館太重視新科技與標準的運用,卻鮮少著墨在基本的知識需求。
阮老師也大膽指出許多數位典藏作到最後,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學者最後都
漸漸的退場了。箇中緣故,值得我們深思。

   丟出了大哉問,同時老師也是很積極在鼓勵同學們。她認為負責周整資訊
的人就像一串項鍊的串珠,雖然似乎本領最少最不專業,但在"成事"中扮演
重要角色。沒有這個周整串連資源的人,這個組織就不會成為一個整體、發
揮作用。每個團隊都需要"一條線",她一方面說人要謙虛,不要以為自己是獨
一無二不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是在勉勵,說我們圖資界不用妄自菲薄。

   在最後,老師秀了一下她為農委會作的蝴蝶蘭跟農產品的數位典藏。老師說
她並不會寫程式,都是企劃好然後交給程式設計師寫程式。她又點出了在做一個
數位典藏,設計者該問自己"這個資料庫與別的資料庫比起來有什麼特殊?
我蒐集資料的方法與其他人蒐集資料的方法有什麼不一樣。" 這就是圖書
資訊學門該發揮的領域。要把資訊變知識,需要有興趣、有經驗,最後就把
這一切作結合,就會是一個完整的知識加值的流程。

    阮老師為我們點出了許多該思考的地方。我很贊同她認為的,圖資領域不
該只注意到資訊科技的應用,或是停留在圖書資訊圈內去作資訊組織。而該
用其他學門的思想脈絡去作資訊加值、知識服務。老師為農委會做出成果也
很讓人驚嘆。但這個看法有個缺陷,我覺得這種理想只有少數有特殊經歷跟專
長的人才才有能力執行,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可說是緩不濟急。但老師
為圖書資訊領域點出的盲點,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另外,一之軒的麻糬真的很好吃啊>w< 其實師大內部也有賣w

[雅琳]W10_調查研究

[認知面]

上課的開頭,老師即強調問卷調查
是作研究很基本的工具。知道怎麼
適當使用工具,才可以讓把任務妥善
進行。

1.問卷調查研究的三個基本概念是:
   (1)測量
   (2)把研究單位轉化為變項
   (3)如何用問卷向人提問

2.調查研究有其優缺點:
  調查研究最大的優點是,使大樣本的調查具
  有可行性。而且標準化的問卷因為經過設計
  ,使概念一致,在資料分析上比實驗設計有
  彈性。缺點即是標準化。
  問卷鮮少能反映出社會的情境脈絡。因此調
  查研究效度上較弱、信度上較強。 
     *效度即能回答研究問題的效力信度即同
 一個研究流程,即使給不同的人操作也
 可得出相同的結果。  
  -當受訪者予的答案,作為研究中的變項
  ,並可測量時,使用調查研究最有利。

3.調查研究進行的步驟是:
  形成假設理論-->進行步驟設計-->決定取樣方
  法-->實際進行-->整理分析資料-->撰寫
  
  *老師公佈的作問卷秘方:
  (1)理論架構要很強,要知道去問什麼問題
  (2)操作定義要"極"清楚,也就是要讓對方知道每個選項
     是什麼意思。
 
4.設計問卷大綱的步驟是:
    形成命題  --->  決定調查類型、調查問題--->決定答案的類別
從理論、觀察                                 數字
得來                                         非數字 
  設計問卷時,要考量哪一種答案對問卷者最容易作分析。
  編排題項時,需要按邏輯思考。
  
5.問卷的類型可以分為:
  (1)結構型問卷:封閉行、開放型、綜合型
  (2)無結構型問卷:多用於質化研究的深入訪談
   嘉典有提問,無結構型問卷與質化研究有何不同。
   無結構型問卷是以受訪者為主,情境固定。質化
   研究則是研究者觀點為主,跟隨受訪者去發現未
   設想的面向。
   
6.問卷的編排是:
  從具體到抽象、從一般到專精,需依照邏輯。  
  問卷的結構應有開始、中間、結束。要有題項、日期
  時間,避免受訪者混淆。需有避免威脅性的問卷宣告。
  且要避開威脅性的題目。

7.問卷選項用詞的重要原則:
  語文淺顯易懂、用語力求簡單。字句定義清準明白、不
  能含混曖昧。一句話只能表現單一事物,避免同時陳述
  兩個以上的觀念和事件。避免反面選項、避免引導式問
  句、比免錯誤前提、雙重否定。
  問卷長度不要太長,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8.問卷調查的另外注意事項:
  (1) 可在一組選項裡加上「其他」,使受訪者回答
     不在選項內的答案。
  (2)無意見選項。
  (3)晚近效應,受訪者會傾向選擇最後一個答案。
  (4)同意/不同意、排序與評分。一切受訪者傾向
     同意,但這可能是被選項所限制的結果。
 
9.問卷實施的方法有:
   (1)電話訪問
   (2)面對面訪談
   (3)特殊情境   
   
在制定一份問卷時,當
(1)要採用的理論 (2)問卷的選項 (3)編碼方式 (4)變項要用什麼統
計分析方法都決定好時,這份問卷已經完成70%。   

[行動面]

這週的課後練習是編寫、或者說是改寫問卷。先檢視一份選項有問
題的問卷、跟小組討論、挑錯後,再重新設計這份問卷。

[感受面]

調查研究法是被使用的非常大量的研究工具,所以上課時很仔細的
去關注變項設定、選項排列等施行細節。 然後在課後練習時,躍躍
欲試的編寫了---生平第一份問卷。這時才發現一個大問題,我不會
美工排版?!
好在只需要有三組上傳問卷,所以我也不用把用word打的連勾選方框
都不會畫的醜醜問卷交出去。上傳的同學們的問卷版面跟選項都做的
好漂亮! 概念也比題目中的選項更延伸。所以我偷偷把每張都存了起
來。

[雅琳]W9_實驗研究

[認知面]

1.適合採用實驗研究的研究問題是,面對某些存疑但不
  確定的研究問題。可以讓研究者操控條件的研究問題,
  便適合作實驗研究。
  研究者進行實驗的三步驟:
  1.建立假設 
  2.規劃設計實驗(決定變項、賦予處遇)
  3.比較有賦於處遇的結果與沒有處遇的結果。
   
2.實驗研究組成的步驟:
  先有假設--> 引進處遇、或創造自變項發生的情況
  -->為依變項發展量數-->預試-->找到合適的受訪者
  與個案--> 隨機分派--> 將處遇引進實驗組-->
  蒐集依變項量數資料-->在群組間比較並判斷假設是
  否得到支持。
 
*研究者需要把處遇的效果孤立出來,去除所有替代的解釋。
3.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
  假設兩者沒有顯著相關,或假設成立。
4.實驗設計種類:
  (1)古典實驗設計:有隨機分派、預試及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 假設->測量依變項->隨機分派->處遇->再測量依變項
   對照組:      測量依變項->隨機分派------->再測量依變項
  
  (2)實驗前設計:沒有隨機分派,因果關係推論困難,在很難使用
    古典實驗設計的時候使用。
    單次個案研究設計,也稱為 單組唯後測設。
    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靜態群組比較
  (3)準實驗與特別設計:幫研究者在不適當的情境中測試因果關係。
  
5.效度:
  (1)內在效度
       -避免讓非設計者所提供的處遇影響結果
  -內在效度的邏輯是指控制實驗環境,並以實驗設計排除處遇
        之外的變項。
  
  (2)外在效度
        -把實驗發現推論到實驗外事件或環境的能力。
  
6.籌劃與前導測試:
   許多量化研究者都會使用前導測試。在實驗研究的籌劃階段,研究
   者要把可能的替代性解釋納入考量,或避開內在效度的威脅。事先
   測試在處遇情境中使用的儀器。前導測試後,研究者該訪問受試者
   找出需要改善的實驗層面。
   
7.指令: 
  研究者應仔細準備好劇本,仔細的用語言表達指令,使受試者聽到相  
  同的指令,才能確保效度。
  
8.結果:作比較
  注意內在效度所面臨的威脅,及處遇是否影響到依變項。
  
[行動面]
 這次課後練習是兩兩分組。並且小組把開頭兩篇示範論文摘要中
 的實驗架構畫出來。我們這組的架構是正確的,但把依變項寫成
 研究結果而非測量的依據。
 
 [感受面]
 有點不大習慣教育大樓寬敞的會議室,或者說不習慣連線很慢的網路吧。
 大家的實驗架構圖都好漂亮! 

[雅琳]W8_Qualitative Analysis


[認知面]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比較:
  化做出來的成果是具體的,比較沒有抽象的語彙。
  質化:解釋上要作深入描繪。質化分析的解釋的
  特質又有比較不抽象、詳細描述情境,並且說明
  複雜的過程。
  在質化研究中,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測量的就是
  觀察記錄,所以研究者需要分析、解釋原始資料。
  
  質化研究步驟:
1.蒐集資料:田野調查、深入訪談、筆記...等。
2.如何將資料編碼,並且分析:
  作質化的時候,都有"開放譯碼":
      
(1)開放編碼(open coding) 
  剛開始的編碼通常會做出比較具體的編碼。把概念抓出來編輯。組成先後順序
  或階層順序。開放編碼的面向,有許多可能的編碼。可以純粹從...(舉例)語
  言現象(sw)、經驗(ex)、婚姻前(pr)、婚姻後、的解釋 。

 *意義推論--意義推論,提供或解釋所觀察到的資料的意義
 研究者對於資料可以提供三種類型的解釋-- 
  1.因果的解釋
  2.研究者的解釋
  3.結構的詮釋   
    
(2)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將編碼重新整理組織,使結構化或順序化,
  以形成理論,這個階段稱又為紮根理論。
  用概念形成理論,這種得出理論的方法即為紮根理論。

(3)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已帶著驗證理論的觀點,回頭去檢視原始資料,使理
   論焦點更凝聚。
   
[行動面]
 這次的練習是練習對一份酒壩中對兩位男性對談觀察紀錄
 的筆記作開放性編碼。我覺得作編碼最難的是決定要不要
 對特定的物件標上特定的編碼。例如婚姻這個概念出現好
 幾次無疑會是主題之一,但是酒、死亡、領帶這些沒有明
 示的物件要不要呢?標得太粗略,或許會忽略到部份意義,
 標的太詳細又顯得很煩瑣。特別在抽象的語彙上更難取捨。
 我們這組還討論到要不要作複合性質的詞彙。最後Foster
 老師挑出的類別跟我們這組比較接近,有點開心。
 
 [感受面]
 對Foster老師的英國腔仍是適應困難。再來作質化研究對
 我來說應該不簡單...因為我很怕回頭看自己寫過的筆記、
 主觀感受、情緒紀錄等。可以率真面對過去的人真的是很
 厲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