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老師也是個很不安分的人。已經拿到園藝系博士了,卻毅然跨足
圖資領域,當了圖資系的教授。阮老師跨進這個學門的動機,是因為
察覺了各學門在知識組織方面的需求與不足,也被圖資學門的長處給
吸引。她這些看法真讓我這門外漢心有慼慼焉。當然她也很敏銳、或許
是尖銳的點出現在圖書館學界本身的盲點跟錯誤的走向,其實這部份我
也有些許贊同。
阮老師首先講解了從資訊組織,到知識組織,最後是知識服務的幾個大
概念。所謂資訊組織,就是提供供人辨識、描述的物件。有三個層次:
KOP--KOS--資料庫--網站--典藏
分類--組織--管理
資訊--知識
但阮老師認為,現在圖書館內做的資訊組織,其實就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
內部的資訊組織,只用的是圖書資訊學界自己的辨識物件、自己的語言。
如果真要做好某個領域的知識組織,必須有系統的理解那個學門的認知、語
言、還有思想脈絡。以切合該個領域的思考體系的方式去"描述",才能做出
符合該領域知識需求的組織。例如阮老師過去在農資中心引進資料庫,農資
中心還需要自行將資料庫的主題索引編製過,就是為了切合所服務的對象的
知識需求。要掌握的不是標準化的格式,而是"描述",這點我很認同。
老師演講中引用了Birger Hjorland (2008)的觀點。Birger Hjorland
認為圖書館太重視新科技與標準的運用,卻鮮少著墨在基本的知識需求。
阮老師也大膽指出許多數位典藏作到最後,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學者最後都
漸漸的退場了。箇中緣故,值得我們深思。
丟出了大哉問,同時老師也是很積極在鼓勵同學們。她認為負責周整資訊
的人就像一串項鍊的串珠,雖然似乎本領最少最不專業,但在"成事"中扮演
重要角色。沒有這個周整串連資源的人,這個組織就不會成為一個整體、發
揮作用。每個團隊都需要"一條線",她一方面說人要謙虛,不要以為自己是獨
一無二不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是在勉勵,說我們圖資界不用妄自菲薄。
在最後,老師秀了一下她為農委會作的蝴蝶蘭跟農產品的數位典藏。老師說
她並不會寫程式,都是企劃好然後交給程式設計師寫程式。她又點出了在做一個
數位典藏,設計者該問自己"這個資料庫與別的資料庫比起來有什麼特殊?
我蒐集資料的方法與其他人蒐集資料的方法有什麼不一樣。" 這就是圖書
資訊學門該發揮的領域。要把資訊變知識,需要有興趣、有經驗,最後就把
這一切作結合,就會是一個完整的知識加值的流程。
阮老師為我們點出了許多該思考的地方。我很贊同她認為的,圖資領域不
該只注意到資訊科技的應用,或是停留在圖書資訊圈內去作資訊組織。而該
用其他學門的思想脈絡去作資訊加值、知識服務。老師為農委會做出成果也
很讓人驚嘆。但這個看法有個缺陷,我覺得這種理想只有少數有特殊經歷跟專
長的人才才有能力執行,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可說是緩不濟急。但老師
為圖書資訊領域點出的盲點,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另外,一之軒的麻糬真的很好吃啊>w< 其實師大內部也有賣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