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的主講人是以著作出「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這
本書,大名鼎鼎的蔡明月老師來主講 “資訊計學”這個主題。
”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這本書很早就拜讀過了,可以
說是國內圖資界最難得且廣為使用的資訊計量學的中文教
科書。或許裡面的算式看不懂也不大會算,可是書中對這
些公式發展過程的來籠去脈,深入淺出的交待了一番。即
使不帶著學習技術目的,也可以理解資訊計學因應資訊環
境的改變及需求,發展演變的過程。
見到蔡老師,該說是意料之中呢?還是意料之外呢?
蔡老師的確是位個性跟文筆跟所從事的研究性質都很搭配
的人,理智又爽朗。卻又有一點點不搭配,因為總覺得以
數字作為研究工具的人總該跟會計師一樣帶有一點神經質
的氣質。蔡老師跟以往直接打開筆電的講者們都不一樣,
沒有打開筆電而是直接攤開紙本講義逐字逐句講解了起來
,講著講著不自覺心有所得。這種講課方式讓我有點懷念w
蔡老師的確是位個性跟文筆跟所從事的研究性質都很搭配
的人,理智又爽朗。卻又有一點點不搭配,因為總覺得以
數字作為研究工具的人總該跟會計師一樣帶有一點神經質
的氣質。蔡老師跟以往直接打開筆電的講者們都不一樣,
沒有打開筆電而是直接攤開紙本講義逐字逐句講解了起來
,講著講著不自覺心有所得。這種講課方式讓我有點懷念w
書目計量學的目的就是為正確評鑑出學術各界的產能,
講著講著,蔡老師提到了了國內學術評鑑的問題(黑幕?)
就是國內學術評鑑制度以SSC與SSCI跟EI這三大引文資
料庫作為國內評鑑學術生產力的基準。由於牽扯到了國內
學術資源的分配,可又其實國內將SSCI這些索引資料庫作
為學術評鑑的重要參考,但資料庫的收錄標準不一樣,收
錄的學科性質也不一樣,卻被拿來作為評鑑所有學科產能
的共同基準,對邊緣的學科顯得相當不公平。
這是正是量化研究使用不佳,所導致的後果的活生生
的例子。以量化資料作評鑑卻不作細緻,結果很可怕。結
果就是導致學術研究上的歪風。為了帳面上數字好看,主
流研究領域要不去搶攻邊緣的期刊,要不故意把研究成果
拆成好幾小塊去投稿。數字增加了,可是實際上的研究水
平的累積呢?我自己是認為,這種搶快的研究模式對特定
的研究領域相當不公平。例如歷史研究或人文研究,都需
要耗費數個月甚至十數年掌握已經積累的材料。而且只看
篇數不看份量,又有誰想吃虧去投入大規模、有深度的研
講到後面小蝶老師突然喊出了師大、政大、台科大三
校合併的口號,兩個老師熱血也讓我覺得很嗨。作為一
個碩士生了,台灣的學術環境跟自己是很息息相關的,
所以也很有實感。只是商學院大魔王跟法學院門神很難
打倒w
講著講著,蔡老師提到了了國內學術評鑑的問題(黑幕?)
就是國內學術評鑑制度以SSC與SSCI跟EI這三大引文資
料庫作為國內評鑑學術生產力的基準。由於牽扯到了國內
學術資源的分配,可又其實國內將SSCI這些索引資料庫作
為學術評鑑的重要參考,但資料庫的收錄標準不一樣,收
錄的學科性質也不一樣,卻被拿來作為評鑑所有學科產能
的共同基準,對邊緣的學科顯得相當不公平。
這是正是量化研究使用不佳,所導致的後果的活生生
的例子。以量化資料作評鑑卻不作細緻,結果很可怕。結
果就是導致學術研究上的歪風。為了帳面上數字好看,主
流研究領域要不去搶攻邊緣的期刊,要不故意把研究成果
拆成好幾小塊去投稿。數字增加了,可是實際上的研究水
平的累積呢?我自己是認為,這種搶快的研究模式對特定
的研究領域相當不公平。例如歷史研究或人文研究,都需
要耗費數個月甚至十數年掌握已經積累的材料。而且只看
篇數不看份量,又有誰想吃虧去投入大規模、有深度的研
究企劃,這個企劃失敗了又怎麼辦。
老師偷偷說了,台灣的學術評鑑中心,只看表象的數據
而不看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危險。可是又有個現實的問題,
任用專家進行質化評鑑太過耗時費力根本不可能,這真是很
難為的兩難問題。
而不看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危險。可是又有個現實的問題,
任用專家進行質化評鑑太過耗時費力根本不可能,這真是很
難為的兩難問題。
講到後面小蝶老師突然喊出了師大、政大、台科大三
校合併的口號,兩個老師熱血也讓我覺得很嗨。作為一
個碩士生了,台灣的學術環境跟自己是很息息相關的,
所以也很有實感。只是商學院大魔王跟法學院門神很難
打倒w
蔡老師也不經意閒扯出一些化,輕描淡寫帶過我卻
覺得很受用。像是念到碩班,會發現有的議題其實是越
講越模糊、越講越不清楚。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很重要。
還有作書目研究,其實作研究本身也是,必要的3個要素
是要掌握住:最重要的期刊、最重要的學會、還有最重
要的作者。像是ARIST就很重要,2000年以掌握住這
個就差不多了。其實所有學術到頭,還是都要回歸文獻
嗎?
覺得很受用。像是念到碩班,會發現有的議題其實是越
講越模糊、越講越不清楚。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很重要。
還有作書目研究,其實作研究本身也是,必要的3個要素
是要掌握住:最重要的期刊、最重要的學會、還有最重
要的作者。像是ARIST就很重要,2000年以掌握住這
個就差不多了。其實所有學術到頭,還是都要回歸文獻
嗎?
最後想法是,量化研究是必須很謹慎的去經營的研究
方法,而且做出來的成果可以顯示出對現狀的宏觀視野
,非常具有說服力。過去常聽聞權威機構對數字的操作,
讓我有種量化研究其實是"幫凶"的偏見。經過這堂課給蔡
老師熱血感染…不,是給開括視野,現在開始對量化研究
產生一種嚮往。
方法,而且做出來的成果可以顯示出對現狀的宏觀視野
,非常具有說服力。過去常聽聞權威機構對數字的操作,
讓我有種量化研究其實是"幫凶"的偏見。經過這堂課給蔡
老師熱血感染…不,是給開括視野,現在開始對量化研究
產生一種嚮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