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圖資概論 W9_ 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

 
   本週是請到政大圖檔所的陳志銘老師主講數位
教育,焦點不僅在數位圖書館上,還提到了些有
趣的應用。

  老師首先提到E-learning的觀念,就是運用
資訊科技,來提高學習成效。重點在資訊科技
可對使用者提供超越時空限制的feedback,而
且這種指引學習必須作到很細節。也指出了國
內數位教學設計很喜歡作華而不實的動畫,內容
卻只停留在記憶性初級內容,其實沒有發揮數位
學習的優點。


   老師接下來以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
先導計畫http://tlh.lias.nccu.edu.tw:8080/dspace/
這個他手上的案例,來示範數位圖書館,還有與
數位圖書館非常相關的數位典藏這兩個研究領
域。並且說到,台灣地區對數位圖書館所作的討論
很多,但很少動手作,缺乏對實務執行模式的研究。
   
     過去對數位圖書館的認知僅只於數位典藏,但
陳老師認為數位圖書館應該發揮如同網站一般的功
能,開放供人自由查檢。數位圖書館是個很好的數
位學習素材,不僅可供information learning,也
可作support information learning。但現在做的
數位圖書館卻缺少好的界面讓讀者使用。數位圖書
館擁有豐富的素材供讀者學習。可是唯有透過良好
的資訊組織才可發揮效用。組織資訊的方式,是供
給學習的鷹架。
    
   這裡他提到了,學習要"知、行、思"合一才可以
達到學習的作用。資訊科技就是可以即時對學生
feedback,來引導學生作更仔細的學習每個步驟。
所以他在百年數位圖書館史的介面多新增了幾個功
能。例如供讀者在條目旁作筆記跟增加註解功能,
還有供教師拖曳並組織教材的介面。讓使用者可以
自由擷取資訊,以及在上面作補充還有相互辯證。
如"胡兆述"在頁面上僅是個描述簡單又單調的條目,
教師或其他讀者在百年數位圖書館的頁面中加註補充。

   能供讀者進來參與留下足跡。數位圖書館的資訊才
能是流動的而非不僅是展示品,如此才可以達到了
Web2.0的精神。我認為在旁邊加一個瀏覽視窗供拖曳
條目的這個介面設計很有創意,很適合作為圖書館的
"書車"或是拍賣的"購物車"功能,可以不用來回切換畫
面,目錄的使用性可以提高。

   老師的另一個創意是把醫學教學用的PBL套進數位
圖書館中,將數書館作為練習的素材,導引學生學習
去組織材料。另個角度就來說是利用數位化資訊的特
性幫數位圖書館的典藏增加附加價值吧。但小蝶老師
也提出質疑,這樣的模式只能幫助任務導向的訓練,
卻無法幫助學生練習思考。
   

   最後陳老師介紹了在班上引起廣大迴響的"情境感知"
學習模式,學生邊拿PDA邊在實境中跟隨程式指引,
能夠把隨情境觸發浮現出的教材跟現地身處的實境結
合,就這樣即時理解教材含意,並且有效率的把教材
記憶下來。這種生活化的學習模式可以應用到學習英
文單字、參觀自然生態、或是圖書館的讀者導覽等。
這些輔助學習教材的便利性讓在場同學都不禁感慨了
起來,例如對教育很有切身感觸的大狼,連我都覺得
或許該晚生幾年(笑)。
     
     老師一直強調數位圖書館不僅作為典藏,也應該是
可以提供老師指導學生練習的豐富素材。只是國內可
以供作研究教育學習成效的素材非常欠缺,因為學者
常常只想保護自己線有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後話了。


   陳老師為了能更有效利用數位教材,開發出的各種有
創意的應用模組,讓人感到讚嘆。但同時我總覺得,目
前常見的數位科技所能做出的的研究,多半在輔助中小
學階段的教學。而且實驗對象大半是台北市區已經習慣
操作科技產品的學童,總感到應用範圍的廣度有待商榷。
而百年圖書計畫是供大學生練習蒐集組織資料,
其實就指導初進高等學府的新鮮人來說立意很好。但就
如小蝶老師說的,這個模式是只是在訓練實做,卻無法
幫助引導探索性思考。
 
 
   這也反映出台灣的數位教學研究其實多半停留在認
識跟記憶的基礎能力,卻缺乏對更複雜的思辨訓練作
研究。而且或許陳老師的背景出自資工領域,傾向將
數位圖書館作引導學生練習的素材,其中程式撰寫介
面設計這塊正是他的專長。但他對數位圖書如何組織
藏品,以供更專業性的後援這方面,較少提出見解。
陳老師是位有創意有熱忱的學者,他所研究的教學模
組如果得以繼續研究跟推廣,將可以幫助到不少學子
吧,這些是我個人看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