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雅琳]W6_Theory and Research II

[認知面]

1.今天延續上週的命題與假說練習。檢討了一些同學的命
  題範例後,
  老師為我們歸納出幾個作命題與假說的要點:  
  (1)scope of the concept
  (2)number of concepts
  (3)corespondance between 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is
  (4)the hypothesis the testable version of proposition
  (5)includeing an expression of the likelihood/probabi
     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2. 詮釋理論的方式有:
  (1)因果解釋
  (2)結構性解釋
  (3)詮釋性解釋

3.理論層次:
  (1)微觀層次
  (2)中距理論
  (3)鉅觀理論
    Foster教授並很好心的提醒我們這些研究者作研究,最好從中
距理論入手比較容易被學術社群接納。因為學術社群不會接受
一個初出茅廬研究者做的實證觀察。
  
[行動面]
  
  命題與假說練習。
  Proposition1 :
  Specific cultural features influence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Hypothesis1:
  People form their subjective views and establish an 
  inter subjective world,  which becomes a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in everyday life.
  Proposition2 :
  The tradition  will make scense for  each ones lives in 
  the tribe.
  Hypothesis2:
  The people  learn  their tradition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 They only can learn  important knowledge  to
  live by depending on their ancestor’s wisdom .

[感受面]
這一週課堂開始時出了點小狀況,作業忘記帶,小eeepc又在那裡運
作不順,對自己生了足足半小時的氣。生氣是沒用的。
以前只知道作研究就是提出一個假設然後設計實驗。經過這堂課才知道
原來一個好的論題還有命題與假說之分,命題跟假說又有範圍大小、定
義詳盡與否的分別。其實很多概念還是搞不清楚,希望早點開悟以理解
什麼是好命題,什麼是壞命題。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雅琳]W5_Research and theory I


[認知面]

(1)social theory 
社會理論是指一組內在連結在一起的觀念,這些觀念組織並且
濃縮有關這個世界的知識。並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作。

(2)social theory is not social thought.

(3)理論可包括四部份:
   assumptions:
     假設是理論的立足點。研究者瞭解假設的的方法之一是去
辨識假設所立基的理論。
   concepts:
     概念是構築理論的基石。各個部份的概念需要被清楚定義。
     理論中的許多概念集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概念叢
(concept clusters)概念叢是一組享有共同假設的觀點。
   relationships: 
     社會理論除了作成假設、提供概念,也定義概念間的關係。
     如他們有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 關係是弱或強、有方向
或沒方向、同時或是有先後次序??
   proposition & hypothesis 
     命題是對概念的關聯做出描述。假說是對命題做出解釋,這
解釋待實證且可被測量。
   
[行動面]   
這次大家分為兩人一組,用上週教授的標準來評析葉老師的文章。
  
[感受面]
這次課堂上必須用英文去吸收很多抽象的知識,所以聽解的很吃力。
回家又自行翻閱課本思索了很久,很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上課經驗。
Foster老師分解ISP mode作為範例給大家學習如何去建構一個理論。
真的是很聰明的教學方法。
 

[雅琳]W4_Reviewing the scholarly ilterature

[認知面]

1.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分別:
  量化:循一有系統的路徑,先選擇主題,然後聚焦問題,
  再 執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的步驟。
  質化:先受社會情境的觸發,內先預設假設然後設計研
  究方式、採取研究,逐步分析去資料。但兩種研究都是
  以理論為中心進行。

2.為什麼要進行文獻回顧:
  因為相關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而人類的
  知識是可以累積的,可以前人所寫的文獻來學習。
  學術成就是透過學術社群集體的努力才能累積。而每
  個個別研究都是創造知識過程的一小部份。而且個別
  研究者皆可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

3.進行文獻回顧有四個目的:
  (1)確認已經熟悉知識本體並且告訴他人這項研究的可信
    度。
 (2)展現過去的研究成果,並現在所作研究與已有成果的
    研究之間的關係。
 (3)總結並組織已有的研究成果。釐清待澄清的問題與研
    究方向。
 (4)向其他研究者學習並激發新想法。

4.如何設計有系統的文獻回顧: 
 (1)聚焦主題
 (2) 設計檢索方式
 (3)找出文獻所在地
    -一手資料(學術期刊、博士論文、政府公報)
    -二手資料(摘要、索引、政府文獻索引、參考書目)

5.迅速篩選文獻的步驟:
  (1)先透過標題與摘要去確認最初的關聯性。
  (2)假如相關,就快速的瀏覽導言與結論,來判斷它是否
       值得保留,也就是是否值得投注時間與精力去閱讀。
  (3)之後將會發現,有些文獻是與自己將研究主題高度相
      關的 核心文獻,另一些是相關度較低的外圍文獻。
       -->將文獻區分為高度相關、相關、與不相關。

6.研究報告基本架構:
 (1)Title
 (2)Abstract
 (3)Introdution
 (4)Literature review
 (5)Method
 (6)Finding
 (7)Discussion
 (8)Conclusion/Summery
  
  [感受面]

   Dr.Foster這次教授讓我收穫很大--如果能聽懂講解的細節   
   就更好了。新生訓練時,銘心老師便有提到廣泛的瀏覽文
   獻、評論文獻的重要性,Dr.Foster現在更講解了如何判別
   一 份研究文獻的強處與弱項的準則。瞭解這些準則,除了
   將更懂得怎麼去拆解分析一項社會研究的品質、評估此研
   究結果的正確度,以及與文獻的研究成果值不值拿來參考
   引用。並且這些準則為自己將來如何作研究設立了標竿
  ,讓自己不會做出不夠嚴謹研究。

 [感受面]

  在本週,Dr.Foster終於大駕光臨。
  對於Dr.Foster的到來,心中一直是亦喜亦憂。
  期待的是終於能第一線接觸外國學者,能接受世界性的教育,
  對於自己這種程度的學生來說真是賺到了。憂的是自己的能力
  --不論是思考探討議題的研究能力,抑或聽與表達能力--語文
  能力是最大的理由--恐怕是遠遠不夠。
  Dr.Foster進行了一場脈絡清晰的優秀講演,的確讓自己這個
  土學生見識到了世界性的圖資學風。只可惜優雅的英國腔讓本
  來聽力就不及格的我更陷入鴨子聽雷的境地,更恍論作一個機伶
  的學生回應教授,真是慚愧慚愧。幸好可以靠黑板旁邊的字幕,
  跟發下來的紙本PPT補不足。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雅琳]W3_Basic research concepts

  [認知面]

(1)科學的分類特性:
  延續上週的分類法,討論宜璇提出有創意的分類法:
分成我知道與我不知道的。老師認為這種分類法雖不
能用於學術研究,卻可以用來幫助學習。可以列成表
,然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是絕佳的學習策略。
但是用在學術研究, 卻不是適用的方法,因為科學要
求一個共通的,每個人操作都會有共同結果出來的。
這裡也點出了學術研究的重要特徵。

(2)assumption and hypothesis:
例如,易耿的問題:why大學部與研究生的工作出
路不一樣?
assumption:
假定--> 每個實驗會有共通的結果出來
hypothesis:
假設說-->例如, 研究所的會比大學生就業成就好。
"大學與研究所的就業情況"但仍不能作為研究問題,

*what is a good research question?
這些知識,只要從畢業生去向調查表就可以查
出來,無法繼續,不是好的研究題目。

(3)研究法認為人有兩種取得知識的方法:
======質化、量化--演繹、歸納的研究方法
x.inductive research
(歸納法):觀察而來,歸納觀察的現象。
x.deductive research 
(演繹法):根據理論定訂假設,然後去驗證。

(4)內部效與外部效度:
研究方法的四個基本概念:測量、樣本、信度、效度

1.測量:分為用工具測量,與用分類測量。
    (1)以工具測量:重要的是設立"研究工具",關係到內
  部效度。這是指我們設立的具,是否可以反映出所要測量的
  對象的特質。
    (2)以分類測量:是指編碼員之間的一致性,達到70%~80%
  才可以有效度

2.樣本--取樣:有外部效度的問題,取樣不足會造成過度推論。
       ex.用中部四縣市的學生衡量台灣區學生的
          學習成效--->因為樣本不具代表性 ,
          不合外部效度(樣本)

偽科學的特質: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eudoscience   

  [行動面]
  課堂的最後,老師突然丟了一科震撼彈。幫我們每人分組然後要
  在半小時後,小組  負責對全班溫習過去交過的章節,並且要付
  上投影片。這...還好我跟柏堯詩絨同組,他們對製作ppt很擅長。
  但我是個口頭報告前不打個草稿念上三遍,就會講得亂七八糟的
  人啊。但是自覺對小組沒貢獻,就答應了下來。還好被排在最後面,
  只耽誤到大家一點點時間。

  [感受面]
  都成為研究生了,不應該像大學時代只會唸書寫報告,也要跟班上
  同學一樣,會操作簡報軟體,跟擁有流暢清晰的口才。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Information policy

 這堂課由香港大學的Peter Warning老師來講解Information Policy。其實全英文對我來說依然是非常吃力。老師用心舉了很多例子,但我的資訊主要還是從老師厚厚的一疊ppt講義中得來。

    課程分兩段,前半段是資訊政策的定義與脈絡。後半段講與圖資界相關的資訊政策、智慧財產權、隱私權、檢查權、資訊鴻溝等在圖資界熱門的話題。

   在前半段,我學到最印象深刻就是決定政策要前後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這讓我想到社會上一些足以作為借鏡的例子。以後如果有這種榮幸,得好好警惕自己才是。在圖書館的資訊政策方面,目的是要引導圖書館的運作,甚至督促圖書館進行良好的服務,維持社會公益。老師舉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圖書館的滯還金。這個被一些讀者誤以為圖書趕要剝削他們的政策,其實是維持他們權益的手段啊!再來就是談到與圖書館相關的檢查權、智慧財產權、資訊使用權等議題。即使圖書館界會自我懷疑,但從Peter老師的例子中,還是可以看到圖書館界在與資訊、知識有關的社會運作機制中,扮演不可缺的角色。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知識管理知會基礎架構之設計實務

 依穆老師介紹的背景是,奇異是一家全球性的跨國大企業,員工多達30萬人,分散在一百多個國家,非常的國際化。並且歷史又長久。他們想要更新公司的資訊管理系統。先後找了微軟、系統公司、以及google幫他們設計文件的搜尋存取系統,但是效果都非常差,沒有人使用。最後找上學界幫忙,幫他們設計合用的管理系統。

   老師這先提到知識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是由datainformation 一直累積提升到knowledge的層次。中間的差異就在相關性,以將資訊與使用者、與環境間結合在一起的,之間產生意義的context。在設計一個知識系統時,不止考慮到system,還有contextuser間的互動,才可以產生knowledge

  奇異作為一個員工數30萬以上的國家,每作一次系統更動都會耗費很大的成本,因此必須作審慎的考量。並且奇異的歷史悠久,資料堆積非常多,有各種文件格式有新有有舊,非常複雜。老師並且舉了波音公司的例子,由於該公司有非常多零件,記載文件多到可以超過一棟圖書館。在資料堆積很多分佈又廣泛的狀況下,資料儲存與產生很多問題。首先是不同部門間往往重覆研發造成資源浪費。其次是資料散佈各處儲存方式不同。要查找只得通過私人管道而沒有統一途徑。最後是奇異是個國際化的公司,資料查找會有語文方面的問題。

   在為奇異設計知識管理系統之前,首先為奇異釐清了員工主要的需求。在考量user system 以及information 的各個優缺點,決定重新為奇異設計一套metadata,這是最符成本又最能迅速解決奇異需求的方式。系統設計,將員工的迫切需求定位主要在迅速查找資訊,並且可以沿伸連結到相關的資訊擴大檢索範圍。所以從新設計metadata。在基礎之上設計新的搜尋系統,

再來讓員工可以作限定、排序等進一步搜尋的功能。在設計系統時,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員工的需求,特別是在設計metadatag上,要採用符合他們認知結構的core。知識管理系統除了用有序的數位方式管理文件外,還可以作為知識蒐集、交流平台。如奇異就利用積分制,鼓勵員工將知識貢獻出來。經過這個實驗這個系統,成功的幫奇異解決問題,讓員工更方便溝通文獻、利用知識。

   穆老師在最後說,知識更新很快,但只要學好principles,進一步利用就靠個人智慧。觀察這個以低廉成本成功幫奇異這種大企業解決問題的案例,其實設計系統的原理都是圖資界長久在談的理念:依據使用者需求設計系統、幫助讀者辨識、聚合相關知識、把資訊有序化並且可以精確回應檢索。不同的或許是幫奇異設計系統可以在一個有限的環境重新來過量身打造,在圖資界落實確有組織方式更新、館藏無止盡膨脹等等包袱。 

   在最後有同學擔心未來圖資界就業出路的問題,我個人是覺得不用擔心。圖資學是唯一關心人類整體知識結構的學問,如果未來世界仍重視教育以及知識經濟,只要學藝夠精,對這門學問的借重或許會更多。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雅琳]W2_科學與研究


 
[認知面]
  
1.上課一開始,老師要每個大家在黑板上寫下三個不懂的
詞彙,大家琳琅滿目密密馬麻麻的寫下了許多詞彙,大部分
是生澀的社會理論名詞。不過裡面有幾個亮眼的詞彙,就是
我很嚮往的哲學層次研究思考。因為大學時有先受幾位老師
薰陶,內心在分類詞彙時就把這個類別加了進去。
   最後這些詞彙被分作:
   研究的思想
   研究方法
   社會理論

2. 研究方法分為實徵研究(practical)也就是質化研究,實證
   (positivism)為量化研究。
3. 學好研究方法的,就是兼顧理論與實作,並且多多閱讀相關文獻。
   而且作學問的過程是螺旋狀,而不是線性的。
4. 所謂科學知識,就是科學研究的產物,科學知識的產生是遵循有一定的標準

 [感受面]

社會科學研究研究方法是我很嚮往的課。我是念史學的,以前的
老師說"史學是最嚴謹的社會科學"。是不是屬社會科學仍在爭論
中,但史學的特性就是有一分證據只準說一分話。研究方法就
是讀文獻,從文獻中找證據、找出關聯然後描述。很像社會科學
的質化研究,但是沒有社會科學在現實中這麼五花八門的挑戰。
社會科學對現在的我來說性質有些浮動難抓摸,感覺使用想像力
的重要性大於見為憑的證據。而且上課又是投影片又是電腦等數
位設備,真的是很新鮮。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書目隱性語義索引:使用者無錯

 穆老師這場全英文演說演講,聽起其實來有點吃力。

瞭解的大意是說,傳統的文獻分類法無法幫助讀者檢索。因為每個讀者對檢索語彙的含意的理解,與圖書館設計給讀者使用的並不相同。讀者被強迫適應圖書館的OPAC,圖書館不理解讀者需求,讀者往往檢索不到所需的資訊,所以檢索時對圖書館的OPAC往往抱怨連連。

    於是利用LIS這個演算法,將書目的檢索點拆解,下去作排序,以提高讀者的檢索率。但在最後,曾老師提出意義。將LIS google ranking 兩相比較的話, google

有大量的檢索次數作基礎來運算,所以可以有效提高檢索率。但LIS只在檢索族群有限的書目資料庫中運作,是否可以有google那樣準確的排序。小蝶老師最後也提出了雅虎的人為操作、googlepage ranking 、還有有限資料庫,三種資料庫運算環境的不同。 這增加了我一點常識,原來不同的檢索系統背後有不同的設計,有的優點是得天獨厚。如果要改進某個檢索系統,還要進一步考慮它的運作原理。